更多

冯骥才谈与今晚报40 年情谊:城市文化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

发布时间:2024年07月18日 09:02

冯骥才近照。

冯骥才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艺研究所与学生们互动。

天津北方网讯:夏日走进天津大学冯骥才文艺研究院,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让人心旷神怡、心平气和。手捧一杯清茶,一沓沓《今日报》剪报堆放在眼前。著名作家、画家、学者、文艺研究院院长冯骥才谈起与自己共度40年的《今日报》,他说,这份报纸是这座城市文化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,“因为这份报纸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,人们喜爱这份报纸,所以《今日报》才家喻户晓,成为全国四大晚报之一。它陪伴我们走过了40年。虽然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,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,但作为读者、作者,我与这份报纸的深厚缘分难以割舍,刻骨铭心。”

冯骥才认为,《今日报》自创刊以来一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,这和它“愿做读者灯下的客人”的办报理念息息相关,也和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分不开。“天津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、开放包容的城市,移民性、包容性和多元性很强。这就造就了天津人豁达、幽默、善良、和谐的风俗,市井文化烟火气十足。同时,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这里汇聚,大量文学、艺术、建筑等高雅文化也开阔了这里人的视野。所以,这个城市的报纸在办报上自然有这样的追求,就是要和这个城市的人沟通,把最有趣、最新鲜、最有价值的、能带领读者共同成长的新闻放在这个报纸上,和它的读者建立起无障碍、零距离的沟通。”

说起《今日报》与读者的互动交流,冯骥才记得,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,《今日报》曾举办过“天津十景”评选活动,天津民众纷纷前来投票,选出天津最具代表性的十处新老景点。 “当时我也参加了评选活动,晚报社还组建了专家团队,包括报社编辑部、天津文化局局长等。我记得当时老百姓投票的热情超乎想象。后来又评选出了‘天津十景’,我还专门为它写了一部电视片,现在大家去‘天津十景’游玩还可以看到,还立了一块石碑纪念。”冯骥才说,‘天津十景’评选从始至终都是《津晚报》一手策划、组织,从中可以看出一张报纸和老百姓互动的影响力和凝聚力,也为城市建设增光添彩。”

我与《今夜新闻》的关系

有多接近?

冯骥才感慨,自己和《今日报》的关系太密切了,他不仅担任过该报的高级文化顾问,在《今日报》创办前,他就已经开始在《今日报》的前身《天津晚报》工作,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才20出头。“1984年JRS直播,《今日报》创办,那一年我的小说《鞭子》出版了,1985年,这部小说被拍成了电影,关于这则新闻,当时的《今晚新闻》里,你可以找到全部的信息。前两天我来学院的时候,一个老头把我拦在门口,他拿着这两本书,说要……我问了他,才知道他是天津杨庄子的一个剪报爱好者,那里有一群人,很喜欢剪报我的新闻,大部分都是《今日报》的。”冯骥才说着,把两卷《今日报》的剪报递给记者翻阅。

足球比赛作文范文_足球比赛文章_足球赛事文章

记者站在冯骥才身旁,翻看两卷剪报,一卷是2003年,一卷是2005年,每年一本。这位热心的剪报作者甚至将剪报命名为《追踪冯骥才》,里面收录了冯骥才文化活动的全部新闻,包括《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提建议给民间文化办个节日》、《春晚是民间新风尚——冯骥才谈新年文化》、《今晚新闻与新浪网联合征集问题请冯骥才解答——揭开冯骥才的精神世界》等文章。 “我知道天津的很多人因为订阅了《今日晚报》,养成了剪报的习惯。”这位热心的老人告诉我,他的很多邻居都喜欢剪报,而且每人剪的都不一样。我想说,这些剪报非常珍贵。可以说,40年来,从1984年到现在,《今日晚报》迎来了第40个年头的发展。回首过去,我的足迹也非常清晰、密集。记得在1984年以前,我曾经羡慕过《羊城晚报》,当时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秦牧先生,他和《羊城晚报》的关系特别密切,如果我们想查找秦牧先生的资料,或者想看秦牧先生最新的散文,都可以去《羊城晚报》看。而到现在为止,我已经写了72篇《世间奇人》的文章,几乎每一篇都发表了在《今夜新闻》里。那么,有人问我,你和《今夜新闻》是什么关系?作家和报纸的关系有多紧密?我觉得最紧密的关系,就是作家一生的创作足迹,能被完整的记录在报纸里。”

今日报让我与读者交流

年度聚会

曾担任今日晚报高级文化顾问的冯骥才,联合文化界人士开展一些符合今日晚报规律和特点、符合普通民众文化需求和天津特色的活动。比如,每年下半年开始,我和今日晚报编辑们会牵头邀请天津文化界的学者和一些“津门专家”一起讨论、撰写一本书。冯骥才说,今日晚报每年春节前后都会出一本贺岁书,然后全速推广,直到正月初六,一天,在天津图书大厦举行了读者签售活动。 “我记得那天下午三点开始签售,但早上九点之前书楼就已经有人排队了,书店还没开门。等到开始签售的时候,人已经排了五六天的队了。队伍很长,我和作者每次签名都要等到晚上六点。三个多小时的签名,我们的手基本都麻了。”12本不同主题的天津城市文化书籍摆在一起,红色的封面总能勾起美好的回忆。这套贺岁书,现在被冯骥才珍藏在学院的博物馆里。

“天津的读者最热情,签售会的时候,会带各种书过来请我们签名。”冯骥才回忆,当时我们没法拒绝,因为读者会捧着书来请我们签名。书就是这么热情。“那时候我还好,比现在年轻,还能坚持三个多小时。即便如此,心里还是无比开心。因为我和读者的关系太亲近了。一个作家和他的读者关系太亲近了。现实中你是孤立的,你看不到你的读者,你在房间里写作,作品出版了,读者才看,你和你的读者是隔开的。签售会上,看到的都是你的读者。《今日报》让我每年都能和我的读者见面。《大冯你好》这句话,太接地气了,太温暖了,太感动了。”

“这就是报纸的魔力”

冯骥才举的第二个例子是,他曾在《今日报》副刊上发表过一系列与世界杯有关的文章,这些文章给他和该报编辑们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回忆。作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,冯骥才非常擅长撰写与体育有关的文章。他还经常在《今日报》副刊上发表散文和小说。因此,世界杯开始前,副刊编辑就想到请冯骥才写一篇关于作家的文章,讲述我们眼中的世界杯。 “我写世界杯的时候,因为时差,有时候比赛是在半夜。所以我半夜起来看比赛,已经四点多了。比赛一结束,我就开始写。《今日报》的主编早上六点就在楼下等我,把稿子交给他。记得那段时间,每天早上我迷迷糊糊地打开窗户,看到主编已经把自行车停在人行道上等我。我就向他挥挥手,把稿子包在一块小石头里,卷成一团,从楼上扔下去。我起身骑着自行车去报社,把社交媒体报道写完。在一届世界杯,持续了一个月,每天早上我都会把报道“扔”给主编。”回想起来,冯骥才开心地笑了。 据说,这就是报纸的魔力,把作者和读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

冯骥才还饶有兴致地讲起了一段十分独特的“插曲”。 “为了让《今日报》副刊更加活跃,我想出了一个主意,写了一本小说,叫《结婚公告》。婚姻是社会上很热门的话题,也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。但我故意把小说留成没有结局,也就是说小说的故事有各种发展的可能性,然后让读者自己去续写结局。稿件都是以书信的形式投稿,读者来信最多的时候,《今日报》编辑部桌子上的稿件堆成了一座小山,打开一看,全是读者写的各类小说的结局。当时《今日报》就把读者写的好结局刊登在报纸上。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现象——作家和读者以这种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,充满了创造力和激情。我认识很多作家朋友,但很少有人像我一样通过报纸和读者互动。应该说这是我的运气,也是这个城市文化属性的必然结果。”

冯骥才从作家到文化遗产保护者的历程,都以《今日晚报》为标记。一路走来,这份报纸成为他通过新闻报道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。冯骥才所从事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,深得人心,硕果累累。与此同时,《今日晚报》也承担起了一份地方晚报的新闻责任。“回首四十年,《今日晚报》是一个有温度的新闻平台,它所营造的文化意识、思想高度、社会责任感,应该在读者中间筑起一道最美的彩虹。”(《今日晚报》编辑刘英)

本文标签:足球比赛文章

上一条:意甲第 7 轮焦点战:拉齐奥 VS 尤文图斯,C罗 垫射破门,凯塞多替补绝平

下一条:意甲第 11 轮:尤文图斯 3-1 热那亚,收获各赛事四连胜

相关足球新闻